基本信息
中文學名:降香黃檀
拉丁名:Dalbergia
英文名:Scented rosewood
科屬:蝶形花科Fabacceae黃檀屬
俗稱:花梨(黎)、老花梨(黎)、梨(黎)母、降香、降真香、花櫚、香紅木、黃花梨(黎)、海南黃花梨(黎)
產地:中國海南島
早在唐代,書籍中便有黃花梨的記載,在《本草拾遺》中,稱“花櫚出安南及海南,用作床幾,似紫檀而色赤,性堅好。”明初王佐增訂《格古要論》,講到“花梨出南番廣東,紫紅色,與降真香相似,亦有香。其花有鬼面者可愛,花粗而色淡者低。”清刊本《瓊州府志·物產·木類》:“花梨木,紫紅色,與降真香相似,有微香,產黎山中。”從其他文獻里,可以得知其主要產地為海南島。據明清家具專家王世襄在《明式家具珍賞》中考證,1956年出版的由侯寬昭主編的《廣州植物志》,在檀屬中提到一種在海南島被稱為花梨木的檀木,新起名曰“海南檀”,此書的描述是:“海南島特產……為森林植物,喜生于山谷陰濕之地,木材頗佳,邊材色淡,質略疏松,心材色紅褐,堅硬,紋理精致美麗,適于雕刻和家具之用。”1980年出版的由成俊卿主編的《中國熱帶及亞熱帶木材》,對侯寬昭的定義又有所修正,建議把該樹種另定名為“降香黃檀”。
黃花梨 解讀“三大貢木”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底蘊1_1
作為家具用材,黃花梨的特點是“不靜不喧,恰到好處,紋理或隱或現,生動多變。”除了紋理上的特點,它還有不易開裂、不易變形、易于加工、易于雕刻、有香味等特點。在家具形式與功能日趨統一的明代,黃花梨家具無疑是這場家具史變革的先行者,明清家具在工藝、造型、用材上達到今人難以企及并傳之萬代的高度。
明代工匠在制作黃花梨家具時一般采用光素手法,即主要利用和發揮木材本身的特點,突出海南黃花梨紋理、色澤之美,給人雅致、簡潔的感覺。知名紅木收藏家海巖如此評價黃花梨:“黃花梨的紋路行云流水,華美而且絢爛,千百年的風雨鉛華,在她的光澤及木質之中留下鬼斧神工,臺風扭曲樹干形成的錯節紋,枝杈疤結形成的鬼臉紋,還有麥穗紋、蟹爪紋、山紋、流水紋等,古人運用各種仿生的想象將這些紋路比擬出來,足以讓心領神會的美妙意境溝通古今。”
黃花梨家具的出現與弘揚,與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之“蘇作”密不可分。蘇州等江南一帶地區,是明式細木、紅木家具的發源地。在當時,江南一帶的文人雅士紛紛參與家具的設計制作,與工匠一起鉆研、總結黃花梨的特性,將文人審美與制作工藝結合,形成了蘇作家具“雅致”的特點。由于對黃花梨等家具用材的珍惜,一些制作工藝如“攢斗”、“包鑲”也為蘇作特有。黃花梨本身如玉質感及淡雅香氣,成為文人家具最為具象的表現。
小葉紫檀 皇族貴胄專屬品
基本信息
中文學名:檀香紫檀
拉丁名:Pterocarpus santalinus L.F.
英文名:Red Sandalwood,Red Sanders
科屬:豆科紫檀屬紫檀木類
俗稱:紫檀、小葉紫檀、金星金絲紫檀、牛毛紋紫檀
產地:印度南部
早在兩晉時期,紫檀就在古籍中出現,在唐代的《唐本草》、明代的《大明一統志》、《本草綱目》都有關于紫檀的記載。最初,人們將紫檀當做香料使用,直到唐代,才以木制品用材出現在宮廷用器中。
紫檀大多產于亞洲熱帶地區,如印度,歷史記載在我國云南、兩廣等地亦曾有少量出產。紫檀生長期極其緩慢,我國自古認為紫檀是最名貴的木材,在民間有著“一兩紫檀三兩銀”、“一寸紫檀一寸金”的說法。由于紫檀過于名貴,如今流傳下來的紫檀器物數量要少于黃花梨。倘若是大型器物,因為材料難得,更是視同珠璧。